教育培训机构大全
证书报考时间,报考条件

杜甫的诗《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题解】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之一,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必须作出牺牲。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在离情别绪中,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同时炽热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以及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句解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兔丝附在又短又矮的蓬麻身上,它的蔓儿自然不会很长。把女儿嫁给出征打仗的人,还不如把她扔在路旁!“兔丝”,一种蔓生植物,多缠附在别的植物上生长,古人用以比喻女子之依附男子。这里是新娘用以自比。“蓬麻”,两种低矮植物,用以比征夫。

开篇以“兔丝附蓬麻”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婚后女子依附丈夫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比中有兴,贴切巧妙,恰到好处。不仅准确地把握了结婚仅一天的新嫁娘的特定身份、语气口吻、感情色彩及心理动态,也符合诗歌进程的需要。比兴意义并不局限于表示夫妇的依存关系,而是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新娘对新郎那种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情意。这样婉转入笔,比开门见山效果更佳,而且从新妇的角度叙述,不宜直截了当。丈夫应征入伍,吉凶难卜;自己依托无着,生活前景难料。一想到此,她又怎能不痛断肝肠,无奈悲伤?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自从结发作了你的妻子,到现在还没坐暖你的床。昨晚成婚,今晨你就告别,这岂不是过于匆忙?这里语气由重加急,以通俗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画出一位爱怨交织、感情细腻的新嫁娘形象。“结发”,古时婚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因以指成婚。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你此行虽说不甚遥远,但奔赴河阳也是去守卫边防。我的身分尚未明确,叫我如何去拜见公公和婆婆?前两句的弦外之音是,守边守到了河阳,边境竟在自己的家门口。昔日强大的唐帝国穷兵黩武去开边,现在战火都打到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后两句是感叹嫁与征夫为妻的痛苦。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和精神面貌的。“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当时为郭子仪的驻防地。“姑嫜”,即公公和婆婆,丈夫的父母。古代儿媳妇称婆婆为姑,称公公为章,“章”即“嫜”。古时礼制,女子出嫁三天,要告庙上坟,才算成婚,人妻的身分才确定。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回想父母抚养我的时候,日夜都叫我深居闺房。女儿一旦嫁了出去,无论丈夫是鸡是狗也得把他跟上。这几句娓娓道来,字字凄惋,所谓发乎情也;细细追忆,深深感人,终能止乎礼义。后两句所采用的俗语,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藏”,意谓不轻易见人。“归”,指女子出嫁。“将”,跟随。“鸡狗亦得将”,就是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你如今前往九死一生的战场,怎不让人痛断心肠!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又怕落个事与愿违的下场。这一席话语,如泣如诉,慷慨悲凉,哀婉真挚,充分表现了这位新婚女子为公忘私,识大体,送郎参军,奔赴国难的爱国情操。元代刘埙《隐居通议》说,以下八句“沈郁顿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之言也。”“苍黄”,本指青色和黄色。《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后因以“苍黄”比喻极大的变化或事与愿违。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请你不要以新婚为念,努力去当兵打仗。有女人在军队中,士气怕要受到影响。前两句是新婚妻子对丈夫的劝慰词,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为积极的鼓励,为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深明大义、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是诗人通过新娘之口发出的爱国号召。后两句是说,她怕触犯军队的忌讳,不能跟随前去。据《汉书·李陵传》,李陵曾与单于作战,说:“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陵搜得,皆剑斩之。”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可叹自己是贫家女儿,积攒许久才得到这身嫁衣裳。这漂亮的衣裳今后不能再穿,当着你的面洗掉红妆。由劝夫转为自劝,由慰夫转为自誓,庄重沉郁的语气,也随之转为婉曲缠绵,欲断又续,语气抑扬有致。“襦”,短衣。年轻的姑娘,又是新娘,而且还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哪能不想穿漂亮的衣裳,然而积攒许久、好不容易才制成的漂亮的衣裳,却偏偏穿不上身,岂不可悲可叹?这可悲可叹却无一语直言,全是通过写实的叙述来体现,诗人真是揣摩入微,写得深刻而又逼真。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仰望天空飞着的百鸟,无论大小都成双飞翔。人间之事却多不如意,但愿我们的情意能地久天长。篇终仍比兴兼用,与开篇相照应。至此,将国事、家事、个人事绾成一个丝丝相扣的同心结。“永相望”三字,扣题目中的“别”字。“错迕”,杂错交迕,即不如意。

 评解

《新婚别》的叙事抒情主人公是新娘,倾诉对象为新郎。诗歌所述内容,主要是这对新婚夫妇暮婚晨别时的复杂情愫。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此诗以比体起,比体结,语出新人口,情绪纷,而语言涩。”情感与心理的发展主线上,只有悲与壮的起伏,所以,诗人的语言运用注重清淳、自然、朴实、雅正,集中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要求。

这一首感人至深的千古佳作,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对新娘这一叙事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一方面,在新娘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具体刻画上,既鲜明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也运用了大胆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未必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不可能听到新娘子对新郎说的私房话,况且洞房之夜,即是生离死别之夜,如此巧合,本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而不一定有的事。但诗中的这一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有发展,人物的语言生动而逼真,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她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从军,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诗中一连用了七个“君”字:“君妻”、“君床”,见出聚之暂;“君行”、“君往”,见出别之速;“随君”,见出情之切;“对君”,见出意之伤;“与君永相望”,见出志之贞且坚。如此频频呼君,出语沉痛,动人心魄,一声一泪,充满生死离别之感。

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多次换韵,《新婚别》则一韵到底。这大概与它所采用的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本栏目分享各类证书的报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