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擢进士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擢”,就是通过进士的考试。在唐代,一个人考中了进士以后,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给他官做的。所谓考中进士,就是说你够进士的资格了,如果要让你担任一定的官职,还需要再经过一次考试。张九龄考中进士后,又参加了“道侔伊吕科”的考试。“策”也叫“策问”或“对策”,是唐朝的一种考试的方法。通常是先出一个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等问题有关的题目,让你来回答相应的对策。看一看除了读书读得不错以外,你在行政方面还有什么能力。这种“对策”分为很多特科,你参加并通过了哪科的考试,将来就要按照这一科来分配给你一定的官职。张九龄参加的是“道侔伊吕科”。“道”是指一个人各方面的修养;“侔”是说相等;“道”与谁“侔”?与“伊吕”。“伊”指伊尹,他是辅佐商朝开国的一个最好的臣子;“吕”指吕尚,也就是姜太公,他是辅佐周朝开国的一个最好的臣子。在这科的考试中,张九龄考得名次很高,后来授官为左拾遗,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这就相当于宰相的地位了,所以孟浩然有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写给张九龄的。
张九龄为官直言敢谏,是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他曾经预料到安禄山一定会谋反,并主张早一点消除这个隐患,可是玄宗没听他的话。后来安禄山真的叛乱了,玄宗已是后悔莫及。玄宗晚年时宠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而张九龄被李林甫所忌恨、排挤,最终被罢免了宰相之职,去荆州做了长史。
张九龄的作品不事雕琢,不求华艳,超越了当时的风气,一向为世人所推重,大家都以为他的文章诗篇真的有挽救时世的功效。当时的另一位文人张说曾经赞美张九龄的文章,说它如“轻缣素练”,也就是说,它好像一匹轻软的丝绸、洁白的丝练,并不是织得很花俏,染得很绚丽,却有其实实在在的用途;他还说张九龄的诗“和雅清淡”,也就是写得很平和、淡雅而且清丽。有人认为,他开了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等山水田园诗人这一派比较轻逸的作风。他也写了一些《感遇》诗,大多运用比兴来寄托讽喻,继承了魏晋的优良传统。他的作品收入了《曲江集》。
我们知道,初唐诗歌注重平仄对偶的形式,但缺少了思想情感的内容,为此,陈子昂提倡复古。张九龄正是受陈子昂所提倡的复古风气影响的一个作者。可是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一般说起来,张九龄的作品可分为前、后两期。他前期因为在朝廷做官做得很大,所以写了很多应制的诗篇。所谓应制,就是陪着皇帝作诗。陪皇帝作诗,就要歌功颂德,那根本不能写出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所以他在这一阶段所写的诗歌并不是很好的。被贬荆州以后,他就可以写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感情了,这一时期的诗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他确实受了陈子昂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看他的一首《感遇》诗:
感 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前面我们说,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永远是诗歌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首诗同样是以两个对举的形象开头的:一个是兰,一个是桂;一个是叶子,一个是花朵;一个是春天,一个是秋天。这两句写得非常简劲,而且它的概括性很强,它虽然只说了一兰一桂,却代表了不同时节的各种草木植物:有兰也有桂,有花也有叶,有春也有秋。“葳蕤”,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兰叶在春天长得很茂盛,而且这种叶子本身就带有香气。“皎洁”是有光彩的样子,桂花在秋天开放,多是黄白色的,所以看上去显得很有光彩。
接着,“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我们都说草木欣欣向荣,所以“欣欣”是指生命蓬勃而有生意的样子。无论是兰叶的葳蕤还是桂花的皎洁,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它们都是欣欣向荣,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自尔”,“自”是自己,“尔”是对方,“自尔”就是彼此、各自的意思,“自尔为佳节”就是说它们各自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最美好的季节。这一句说得很有哲理:兰花,你不用跟桂花去比,你在你自己应该生长的季节——春天,好好地生长,完成你的使命就可以了。同样,如果是荷花,它只是在夏天的几个月中开得最美好,它也完成了自己。它并没有跟兰花去比,说:“你在春天就开花了,那时候我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呢?”它也没有跟桂花去比,说:“你到秋天还在开放,可到那时我却零落了。”它只是在它应该开花的六七月间开得很完美,这样就已经完成了它自己美好的生命、美好的季节。人也是如此,我们不必跟别人去比,也不必向外去求,关键一点是看你有没有把自己最美好的本质发展和完成。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本来草木的开花是草木生命本身的一种规律,可是谁想到有“林栖者”——那些在山林之中隐居的人,就“闻风坐相悦”。“闻风”在这里有事实的和比喻的两个意思:事实的意思是说,因为兰叶与桂花本身就有芳香,所以吹过兰、桂的风自然是香风,于是这种香风就被林栖者真的闻到了;至于比喻的意思则是说,这种“风”即兰桂的风格——一种芬芳美好的品格,所以这里的闻就不一定是用鼻子闻,而是说他们知道并欣赏了这种美好的品格、美好的事物。“闻风”怎么样?就“坐相悦”,“坐”是因此;“悦”是爱慕欣赏。赏爱的结果如何?一般人爱花,往往要把花折下来,插在自己的花瓶中;或把它从山里挖出来,种在自家的花盆里。因为凡是带有爱赏感情的同时,往往也就带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心理,我们不是常常说“爱是自私的”吗?他爱赏了,就想据为己有。所以这两句是说,它们没有想到,那些隐居山林的人闻到兰叶桂花的香风,产生了一种爱赏的心理,就要把它折走,移到自己的家里去。
最后,“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们说兰桂开花是为了别人的欣赏吗?是为了让别人把它折下来作为装饰吗?当然不是,草木有它的本性,它开花是它的一种本能。中国古人说:“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兰花即使生在一个空寂无人的山谷中,它也不会因为无人欣赏就不香了,因为芳香是它的本性。屈原在《离骚》中也曾经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他说,如果我的感情确实芬芳美好,就算你们都不了解我,那也就算了,这都是向内求的。所以张九龄说:“何求美人折?”何必要求有一个美人把你折去?不用说不好的人,就算是好的人——美人来折你,你也不需要了,因为你已经完成了自己。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九龄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影响。只是陈子昂所写的都是向外追求,有待于人才能完成的自我价值;而张九龄所写的,则是无待于人,不需要别人欣赏而自己完成自己的价值。
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1),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2),还寝梦佳期(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句写景,点明诗题中的“望月”;对句由景入情,点明“怀远”。接下来,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悬想对方望月思念自己的情状,构思奇巧。诗中还运用了“遥夜”“竟夕”“露滋”这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诗人细腻入微的情感。
结合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的遭遇,本诗不仅仅是一首带给我们感动和启发的情诗,它恐怕还寄寓了诗人对融洽和谐的封建君臣关系的渴望,也因为如此,它被前人认为是“五律中《离骚》”。
(1) 情人:有情谊之人。 遥夜:长夜。
(2) 不堪:不能。 盈手:满手,指把月光捧满手中。
(3) 还寝:回去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