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题解】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别离也。”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南朝到唐代诗人所写《关山月》曲辞二十多首,内容都是写征戍远别之苦的。李白这首是其中的名篇。
句解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起笔四句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浮动在苍茫的云海间。长风浩荡,不知吹了几万里,才吹过玉门关。
“天山”,今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天山之名本身就给人以莽莽苍苍的感觉,明月升起,清辉遍洒,该是何等开阔。“苍茫云海”,含有言说不尽、引人遐思之意。浩浩长风,可是从家乡吹来?“万里”,有空间感,言相隔之远。“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这里泛指西北边地。这一地名既给人边远之感,又含有一种古老的时间意味。“明月”,是思乡的寄托,也是团圆和美满的象征。望天上月,其实是望乡,只是望得见月,望不着乡。
这四句既是写边地寥廓苍莽的自然景象,又点出征人所在位置。既道尽关山阻隔,离家之遥,又见出边关的空旷荒凉,征夫的孤寂凄苦。在这样一种背景衬托下,征人怀乡之情愈发觉得深沉凝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李白这种以我为主、吞吐万象而又近于天真的情怀,少有人能比。《乐府诗集》所收二十多首《关山月》曲辞,写法上大致相同,开头几句都先切“关山”、“月”,其中写得较好的,有“秋月上中天,回照关城前”,“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等,但都不如李白的这四句气势雄浑寥阔,境界高远,情思遥深。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四句由写边塞景象转到边关战事:汉高祖当年率兵被困白登山,现在胡人又窥伺着青海湾;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征战的疆场,多少将士出征啊,都不见回还。“下”,出兵。“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附近与匈奴作战,被围困七日。“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诗人由古今战场写起,是泛指,言战争不休。这样的战争对前线的将士们意味着什么?诗人并没有描绘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但在诗句的背后,透出凄凉悲惨的气氛。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结尾四句,从征人的角度直抒思归之苦:戍边将士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是愁苦的容颜;遥想妻子伫立高楼共对今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望边色”三字,将前面所描绘的万里边塞图与“戍客”紧密地联系起来。所见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诗人采用化实为虚的手法,写征人推想妻子倚楼望月、叹息不已的情景,愈发衬托出思归之情的深切。此处如果实写,自无不可,但不如虚写显得空灵超脱而笔法多变。以虚代实,感情上的份量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因含蓄凄婉而更觉深挚悲苦。
评解
描写战争带来的苦难是当时一个习见的主题。如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论战争是与非,就个人而言,总是意味着别离、苦难与牺牲。对于当时的边塞战争,诗人不作单纯的谴责或颂扬,而是揭示其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人带来的痛苦,实际上是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离人思归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过于纤弱和愁苦,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所写却如明代胡应麟所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