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题解】
中国古诗中,“春”不仅指大自然的春天,有时还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爱。这首诗题目中的“春”,就一语双关。李白集中,除本首《春思》外,另有两首题作《秋思》。其中一首与本首为一组,都写征妇思夫。有人曾说:“按《春思》《秋思》二诗,戍妇词尔。征夫不归,春而秋矣……是一年光景又虚度矣。思妇之心,当如何其悲也。”
句解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燕地的青草刚刚萌发,就像是碧绿的细丝,而秦地的桑树已经繁荣茂盛,低垂着绿枝。“燕草”,燕地的草。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是诗中女子丈夫征守的地方。“秦桑”,秦地的桑树。秦,今陕西关中一带,是思妇所居之地。这两句在顺序上属于倒装,思妇目睹秦地桑叶低绿的暮春景象,而遥想燕北一带的景色。燕地寒冷,秦地相对偏暖,因此当秦桑绿枝低垂之时,燕草还像碧丝一般。
思妇眼前所见是秦桑,心中所念却是燕草,说明她无意于欣赏春光,而是触景生情,惦念征人。这是以比兴开篇,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由眼前景物入手,引起后文相思,这从《诗经》开始就一直是民歌中常见的开篇方法。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诗的前两句看似平淡寻常,毫不足奇,待读到这两句时,就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当你看到碧草思念着归家的日子呵,正是我见了绿桑想你断肠之时。思妇终日盼望丈夫早日归来,料想丈夫也是同样心思。当春天来临、万物生发时,有感于物候之变,思念的心情比平日来得格外强烈些。因此,见春而思归。这在古诗中较常见,如南朝江淹《别赋》“春草春色,春水绿被,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王维《送别》诗“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睹春色、感物候而倍增离情别绪。
两处春光,引起两地相思,思妇对丈夫的真情及二人心心相印之意由此可见。丈夫思归,虽未成行,但也勉强能慰离人愁肠,按理说,思妇应该有所慰藉,但怎么又说“断肠”呢?元代萧士赟评述道:“当秦地柔桑低绿之时,燕草方生,兴其夫方萌怀归之志,犹燕草之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之已低绿也。”原来,诗人是用衬托的手法。痴情的妻子朝思暮想,望穿秋水,相思既深且久,故令人断肠。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有人说,诗写到三四两句,征妇思夫的意思已经表现出来了,就此煞尾也是可以的。诗人却不满足于一般化地表现少妇思夫之情。他笔锋一转,又掀起一层波澜:春风呀春风,我与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跑进我的罗帐?
我们常说春风撩人,春思缠绵,这春风已不单指自然之物。春风吹入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思妇见此,不免责怪起来,春风啊,你所来何事?无非是更让我相思断肠。思妇满腹心事,没个诉处,满怀情事,没个解处,竟怪罪不解人意的春风。看似无理,其实有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可说是无理而妙,即在看似违背常理与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南朝乐府里,常有关于春风的描写,如:“春风不知著,好来动罗裙”、“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揽裙未结带,约眉出前窗。罗裳易飘扬,小开骂春风。”这些怀春的少女,正渴望着爱情,在她们眼里,春风是多情之物。而在李白此诗中的思妇看来,那春风正是伤情恼人之物。
也有人认为,这最后一句是思妇申斥春风,以明志自警,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情操。如元人萧士赟说:“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
评解
这首《春思》是用五言古诗写的,在感情的抒发上,曲折委婉,一唱三叹,给人以既古朴又隽秀的美感享受。清乾隆帝曾评价说:“古意却带秀色,体近齐梁。”意思是说,从格调来说,与南朝齐梁间的民歌极为相似,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更多了几分含蓄与蕴藉,这种与《诗经》颇为相似的风格就是所谓的“古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