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题解】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时年六十。头年春天,他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获释。他以为长安、洛阳两京收复,国家中兴在望,个人命运也可能否极泰来,又有仕朝之意。结果又告失败,惟有痛饮浇愁,狂歌当哭,出世思想又一次抬头。当他还至豫章(今江西南昌)时,一生中最后一次登上庐山,作此诗,意欲求仙学道,过隐居生活,以度残年。
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人,肃宗时任殿中侍御史,曾经与李白同游庐山。诗题中的“谣”,指徒歌,即无音乐伴奏的歌唱。
句解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诗人起句用了一个典故,说:我本来就像楚国的狂人接舆,高唱着凤歌嘲笑孔丘。
接舆,姓陆名通,是春秋末期楚国的一位隐士,佯狂不仕,人称“楚狂”。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歌词大意是劝孔子放弃从政的打算。楚狂是不满当时社会现实的,诗人以之自比,既是说自己不会像孔子那样热衷于政治,要像楚狂那样去过隐居生活,同时也暗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事实上,对于李白,早就有人说是疯子或狂人了。他的一首诗就说:“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既然诗人在嘲笑孔子的奔波忙碌,他自己又在做什么呢?他说:我手持仙人所用的绿玉杖,在清晨辞别黄鹤楼;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路途遥远,一生中十分喜好到名山寻游。
李白这次游庐山,是自奉节赦还,取道江夏(今武昌)回浔阳,这一行程在他写来,充满神话传说色彩。李白曾说“儒生不及游侠人”,他喜欢游侠一样的生活,一生中漂泊跋涉,有很多求仙学道的朋友。他说自己学道有三十年的历史,“学道三十春,自言羲和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因此,“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诗人以前即已游过庐山,并留下诗句,这次他描绘道:庐山秀丽挺拔在南斗星旁,状似屏风的峰峦重叠伸展,好像锦绣云霞一样展开;山峰倒映在明净的鄱阳湖中,闪烁着深青色的波光。
庐山北靠长江,南依鄱阳湖,主峰汉阳峰海拔一千四百多米。说来并不很高,但因是平地拔起,故在善于想象和夸张的诗人笔下,竟然直抵南斗星。有人认为,“屏风九叠”即“九叠云屏”,又叫“屏风叠”,在庐山五老峰东北,峰峦重叠,状如屏风。“九叠”是说形态多。李白曾在此筑屋隐居,对这里应该最熟悉,最有感情。“云锦”,彩云织成的锦缎,一说彩云和锦绣的合称。“黛”,古代妇女描眉所用深青色的颜料,此形容山影映水的颜色。
这三句大概是从鄱阳湖上看庐山,既远观其形,又近看其影,湖光山色,相互映照,显得格外明媚绮丽。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诗人在欣赏完庐山的整体轮廓后,为几处特别的景致所吸引。首先是天然奇景石门,只见两座山峰高耸,壁立对峙,如金门打开。“金阙”,指金阙峰,即石门。第二景是石梁飞瀑,只见三道石梁上瀑布飞泻,有如银河倒挂,气势十分壮观。这可能是石门涧瀑布。《水经注》引《浔阳记》云:“庐山上有三石梁,长数十丈,广不盈尺,杳然无底。”第三景是香炉瀑布,与石梁飞瀑遥遥相望。香炉峰上方常有水气弥漫,氤氲若香烟,故得名。
这些地方峻崖环绕,峰峦重叠,好像要凌驾于苍天之上。“回”,曲折回环的意思。“沓”,重叠。“嶂”,像屏风一样的山。“苍苍”,天的颜色。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这两句承上启下。前句写旭日初升时的景色,后句写吴地的宽广。只见苍翠的山色、绚丽的红霞与朝阳交相辉映,庐山及远处一带,地广天高,连鸟儿也飞不到边。春秋时期,庐山一带属吴国,故称“吴天”。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当诗人登上高峰时,举目四望,只见天地之间,长江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一去不还。万里黄云飘浮,景色不断变幻,九道江流白浪翻滚,汹涌如雪山。境界十分阔大。
长江冲出三峡以后,奔流在坦荡的平原之上,两岸除了时远时近的低丘外,没有什么高大的山岭,独在九江附近,庐山拔地而起,耸峙江边。当云雾起时,从山下仰望,庐山时隐时现;从山上往下看,茫茫云海,千变万化。因此,诗人这几句既是写景,但又不完全是实写。
“动风色”,使风色为之动。“白波九道”,是古代传说,称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这几句蕴含着诗人的强烈的主观感受,因而显得格外气魄宏大,境界高远,气象万千。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大自然总能激起人的某种情愫,对于诗人来说,尤其如此。他说:我喜欢作庐山歌谣,诗兴都因庐山而触发。李白一生三次游庐山,共作歌咏庐山的诗十余篇。庐山的确大大地激发了他的诗兴。
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李白这次重登庐山,不禁有了新的感慨: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使我心神清静,当年谢公走过的地方,早已被青苔掩没。
“谢公”,即南朝诗人谢灵运,曾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石镜”,传说庐山东面石镜峰上有一块圆石,明净如镜,可以照见人形。如今,谢公早已不在,只有那曾经照过的石镜,仍然使人心神澄清。诗人由游山的清兴转入人生无常、人世沧桑的慨叹。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诗人进而有了寻仙访道、超凡脱俗之意。他希望有一天能早服仙丹,对世俗毫无情念,心神宁静,仙道初步修成。“还丹”,指道家将丹炼成水银,又使水银还原为丹,认为吃了可以成仙。“琴心三叠”,术语,指修炼身心,达到心和气静的境界。
诗人还仿佛远远地看见仙人们站在彩云里,手捧莲花朝拜玉京。他说,自己已和仙人相约在九天之上,希望接上卢敖,一起同游仙境。“芙蓉”,即莲花。“玉京”,元始天尊的居处。
这是诗人借卢敖的故事邀卢虚舟共作神仙之游。《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周游世界,到了北方,遇见一奇人,想叫他和自己结伴同游北阴之地。那人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说罢跳入云中。“期”,约会。“汗漫”,不可知的意思,这里指代不可知之神。“九垓”,即九天,天之最高处。“太清”,天外仙境。道家认为天外仙境有三:元始天尊所居叫玉清,灵宝道君所居叫上清,太上老君所居叫太清,合称三清境。诗人想象自己跟随仙人飞升而去,那么,世间的一切烦恼也就没有了。
评解
这是一首纪游抒怀诗。诗中既有自我形象的描绘,更对庐山景物大写特写,还有直接的感触。从中可看出诗人晚年流放归来、政治理想破灭后欲寻仙归隐、寄情山水的心境。这样的主题在他的诗中不知已出现多少回。事实上,李白一入名山大川,就想着归隐;一旦在山里住下,又想着要入朝拜官,报效国家。这一次经历了入狱和流放的大波折,仿佛此后会安心归隐山水;然而,李白一下庐山,马上就去想平叛之事,哪里曾一心一意当什么楚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