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机构大全
证书报考时间,报考条件

李白的诗代表作赏析

如果说世上有天才的话,那么现在就有一个真正的天才作家出现了,那就是李白。不过,天才也有不同的类型。李白这个天才是属于“不羁”类型的天才。这个“羁”字上边从“网”,下边一个“马”字,一个“革”字。“网”是网罗的网,“革”是皮带。就是说,在马的身上加以一种约束,比方说给它加上络头和缰绳,然后就可以驾驭驱使了。然而李白的类型属于“不羁”——他就像一匹野马,是不肯受羁束的。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碰到一个人,叫贺知章。此人很有名,官居太子宾客,也很有文学才能。贺知章见到李白并读了他的诗文之后就说:“子谪仙人也!”什么是“谪仙人”?“谪”一般指做官的人被贬降,他说李白是从天上被贬降到人间的一个仙人。也就是说,李白本来是属于天上而不属于人间的。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非常好,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一种超出了尘世一般之人的、辽阔高远的精神气质;说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天上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海上那种没有边际的雨。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他拼命地飞腾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脱人生的痛苦,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李白之所以成为一个不受约束的天才,和他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也有一定关系。关于李白,有许多不同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他的籍贯。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李白一家曾经生活在西域的条支碎叶。在他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李客带领全家迁徙入蜀,在绵州彰明县的青莲乡安家。他家在西域时本不姓李,后来他的父亲“指天枝而覆姓”。“天枝”,指帝室的支派,就是说,他们和大唐帝室是同宗。而且他父亲的名字“李客”也很奇怪:“客”是客居的意思,说不清是真名还是对客居者的泛称。所以李白的家世一直是个疑问,很多人曾对此做过考证。有的人认为李白不是汉人,是西域胡人;有的人认为他家是流居西域的汉族商旅;有的人认为他的祖先是因获罪被流放到西域的,但又有人说,条支碎叶在唐朝早期并不属于中国版图,怎么能把罪人流放到国外去?那么李白自己怎么说呢?他说自己是陇西李氏。陇西是郡望,陇西李氏是汉将李广的后代,与大唐皇室同宗。不过古人喜欢自托显赫的郡望,李白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就完全可靠。台湾还有一位学者说,李白可能是建成或元吉的后代,建成和元吉被李世民杀死之后,他们的后代就改名换姓逃到西域去了,直到神龙初年才回来。现在我们不必管这些说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不必管李白到底是汉人还是西域胡人,总而言之,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李白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与一般的中原家庭是不同的。一般中原家庭的小孩子先要读孔子的书,学儒家的礼法,而李白说他自己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六甲”是讲道术的书,“百家”当然不止于儒家。此外他还说过,他“十五好剑术” (《与韩荆州书》)。可见李白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不受拘束的教育。那么李白难道完全没有接受儒家思想?当然不是。所谓“十岁观百家”,其中自然也包括儒家的书。对儒家,李白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

他否定的是什么?是那种拘守礼法的“俗儒”。他常常在诗中嘲笑儒生的迂腐,甚至说“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对孔子也不怎么尊敬。这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不羁”的天才,所以不愿意遵守那些死板的礼法。可是儒家思想中有一样东西打动了他,那就是儒家用世的志意。儒家是追求不朽的,一个人怎样才能不朽呢?儒家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高一级的不朽是立德,像孔子有伟大的品德,可以成为万世的师表,所以是不朽的。再次一等是建立不朽的功业。再次一等还有立言,如果你有好的作品流传后世,那也可以不朽。总之你为人在世,不能白白度过这一辈子,你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你的贡献,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李白的求仕,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第一,是出于追求不朽的愿望,这显然受儒家影响;第二,他是一个天才,他不甘心使自己的生命落空;第三,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前有李林甫、杨国忠对朝政的败坏,后有安史之乱的战争,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拯救的危乱时代。所谓“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刘琨《答卢谌书》),他是把拯救时代危乱视为自身使命的。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为世所用的机会。他第一次的遇合是玄宗请他到长安做翰林待诏,但他后来不是辞官不做了吗?这第一次的追求是落空了,不过这次虽然是失败,却不失为一个光荣的失败。而他第二次的追求,即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又失败了。这一次就是一个耻辱的失败了,因为他为此而成了叛逆,受到了惩罚。但尽管遭受了这么大的挫折,李白的用世之心却至死未改。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李光弼率领大军出镇临淮,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李白还想做第三次的尝试。可是这一次也没有成功,他在半路上得了病,只得返回。第二年,他就病死在他的族叔、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处。关于李白的死也有不同的传说,有的人说他是因喝醉了酒,跳到水中去捞月亮而被淹死的。总之,这位绝世的天才,本身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李太白临死的时候还写了一首《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把自己比作一只在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赠李白》的诗,我以为,这首诗真正把握了李白的特点,为这位不羁的天才勾画了一幅传神的小像。现在我们简单地看一下这首诗:

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我们欣赏一首诗,不仅要对它的文字有细微的分辨,对它内容的情意有敏锐的感受,而且一定要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悲秋”的传统: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陈子昂《感遇》说“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都是在秋天草木摇落的时候感受到生命落空无成的悲哀。杜甫与李白相识于天宝三载,那正是李白自翰林放归之时。天子已经欣赏了李白,给了他玉堂金马的厚遇,难道可以说他“不遇”吗?可是,那些荣华富贵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的理想是要像谢安那样为天下苍生建功立业,然后像鲁仲连那样飘然而去。李白本是神仙中的人物,并不了解人世的艰难;他抱着天才的狂想,却一次又一次折辱于现实之中;他的理想太纯洁、太高远,根本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因此,他的落空无成,是命运早就注定了的。所以这“秋来相顾尚飘蓬”一句,不但是对这位不幸的天才的深深的理解,而且道尽了他的追求落空和飘零落拓的悲哀。这是写李白“求仕”的失败。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是写他求隐的失败。李白的学道求仙,既有他天才的狂想,也有受时代影响的因素。中国从战国时代就开始有方士,他们的炼丹和炼金术可以说是最早的化学实验。在汉朝的时候,方士的方术和中国的道家结合起来了,于是就产生了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皇帝姓李,道家的始祖老子也姓李,所以就特别尊崇道教。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多人都烧金炼丹或者出家学道,渴望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李白在感情上也有对神仙的向往,他炼过丹,甚至还受过“道箓”。可是从理智上,他却很明白神仙是不可得的。他曾讽刺秦始皇的求仙,说:“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其三》)那么他既然不相信有长生不老,为什么还追求神仙呢?这就要从更深的一层去探究了。在古代,求隐和求仙常常是结合起来的,古人往往把求仙作为失望于尘世之后的精神寄托。李白对神仙的追求,未始没有一份努力挣扎以求解脱的深意,但他并不是一个能够冥心学道的人。他既失望于世,又不能弃世;既不能弃世,又怀有对神仙的向往;既怀有对神仙的向往,又明白求仙之事的虚妄。“未就丹砂愧葛洪”,正是写他这一番挣扎的徒劳和失败。

所以你看杜甫这首诗,第一句是写他求仕的失败,第二句是写他求隐的失败。那么他还剩下什么?那就是“痛饮狂歌空度日”了。这真是杜甫对他这位天才朋友的深刻了解!这种了解是抓住了重点的。杜甫还有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狂客”指贺知章,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他说,当年贺知章一见到你就说你是从天上贬降下来的神仙,你一写出诗来,不但我们所有的人都被你感动,连天地间都会发生狂风暴雨,连鬼神都会感动得流下泪来。“五四”时期有名的诗人闻一多曾经说,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们应该敲三通锣,打三通鼓,来庆祝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逢。古人说“文人相轻”,文人总是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是一种对同行的嫉妒。但凡这样的人都不是大家,因为他自己的才情确实有比不上人家的地方,所以才会嫉妒。而真正的天才,一定有他自己的东西,并不需要跟别人去比较。而且,一般的人往往不能认识一个天才的好处,只有才气相近的人才能理解真正的天才。所以,真正的天才必然是互相欣赏的。杜甫和李白就是如此。他们两个人虽然初次见面,却好像很久之前就有交往一样。李白这个人高谈阔论,爱喝酒,有的人因此不喜欢他,可是杜甫说,我就是赏爱你这种纯真、豪放和不受约束的作风!他们两人相识之后,曾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度过了一段千古以下犹使人们艳羡不已的相知相得的日子。

一个人在痛苦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办法来安慰自己。像苏东坡,他就有一种哲学的境界。无论在什么样的挫折和患难之中,他能够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因而能在苦难中超脱出来。可是李白不行,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借沉醉来遗忘他的痛苦。在李白的诗中,凡是写“酒”的时候往往同时也写“愁”。比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但酒真的能够使他从尘网中解脱出来吗?杜甫在“痛饮狂歌”之下接以“空度日”,这真是极为沉痛的三个字。李白既失望于人世,又幻灭于神仙,除了“痛饮狂歌”之外已经一无所有。然而,“痛饮狂歌”也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并不能抵消那种人生落空的悲哀与痛苦。

第四句“飞扬跋扈为谁雄”,则是继这种人生落空的悲苦之后,写这位绝世天才的寂寞。李白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大鹏赋》。大鹏的典故出于《庄子·逍遥游》。所谓“逍遥游”,是说要使你的精神进入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摆脱尘世间一切羁绊,不受尘世间一切挫折和忧患的损伤。庄子的那只大鹏鸟,是由北海的一条叫作鲲的大鱼变的,它的背有几千里那么宽,它张开翅膀飞起来的时候,那翅膀就像天上的云。它用翅膀在海水上一拍,那水就射出去有三千里远,它一飞起来,就有九万里那么高。李白所向往的,就是这样一只大鹏鸟。他说,北海那条大鱼化作鸟之后,张开它巨大的翅膀,在海水中把羽毛冲洗干净,在早晨的阳光下把羽毛晒干。它一飞起来,整个宇宙都被它震动了。而这么大的一只鸟,“怒无所搏,雄无所争”——世界上没有一个与它相近的同类,甚至想找一个搏斗的对手也没有。这是多么寂寞!后来它终于有了一个被称为“希有鸟”的朋友,这两只大鸟“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一起飞上了高天,“而斥之辈空见笑于藩篱”。“”是一种小鸟,它最高只能飞到篱笆墙上,所以它们都不明白两只大鸟为什么要飞那么高那么远。这是世俗与天才的对比,世俗是永远也不能够理解天才的。李白喜欢以大鹏鸟自比,这里边怀有一种天才的恣纵与自信。可是他在腾跃和挣扎了一生之后,终于寂寞地陨落了。尘世中并没有大鹏所期待的天风海涛,也没有可以相伴的“希有鸟”,只有那无知窃笑的“”。他的一生都生活在寂寞中。孔子曾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宋代晏殊说:“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山亭柳》)而李白的“飞扬跋扈”,又有几个人能够相知相赏呢?杜甫这短短的四句诗,真是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李白这一位不羁的天才和天才的悲剧。

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之后,现在我们要看他的乐府诗。

下面要讲的《长相思》和《行路难》,都属于古乐府的诗题。以前讲中国诗的发展时讲过乐府诗,它起源于汉朝,汉朝官府有专门负责音乐的部门,叫作乐府,乐府把很多歌词都配上音乐来唱,叫作乐府诗。可是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有些音乐已经不存在了,但诗还在,还有很多乐府诗的题目保留下来,这就是乐府旧题。像《远别离》《古别离》《长别离》《生别离》,这些都是写别离的乐府旧题。李白就常常喜欢用古乐府的旧题来写他自己的新诗。在唐朝的乐府诗中,除了李太白的这一类旧题乐府之外,还有另外一些诗人写新题乐府。像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都是古乐府里没有的题目,而这些诗在内容上大多反映民间的疾苦,在风格上比较朴素,常常是直接的叙事。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模仿了古乐府的内容和风格,却没有模仿古乐府的题目。李白的乐府诗则是模仿了古乐府的题目,却没有模仿古乐府的内容和风格。

《长相思》属于古乐府的“杂曲歌辞”,多写思妇之情,就是女子在家中思念久戍不归的丈夫。但李白这首诗写得很飞扬,很潇洒,因此有的人认为,这首诗实际上是写他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悲哀。这种看法,不为无见。

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我们先来看第二首诗的口吻。所谓“愿随春风寄燕然”是说,春天到了,我要让春风把我的相思怀念带给你,而你在哪里?你在北方的燕然山。燕然山,是东汉窦宪征讨匈奴曾经到过的地方,在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所谓“横波目”,是形容女子的眼睛。一个美丽女子的眼睛,往往清澈、明亮、流动,就像秋水的水波一样。他说,当初那美丽的眼睛,现在已经变成泪水的源泉了。他还说,要是你不相信我为怀念你而悲恸欲绝,那么等你回来的时候你就看一看坐在镜子前边化妆的我吧,那时的我肯定是憔悴、消瘦的,不再像过去的我了。这是什么人的口吻?完全是女子的口吻。这第二首诗毫无疑问是写女子怀念男子。可是第一首诗就不同,因为中间有这样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他说,我所思念的那个人像花一样美丽,她现在离我很远,就像隔着天上的云彩一样。美人,一般来说是指女子。当然在中国诗歌的传统里,美人也可以作为象喻的寓托。屈原的《离骚》曾以美人来比喻君主和贤臣,有时也用来指代他自己或指代某种理想之中的美好事物。可是一般来说,女子怀念丈夫,不会说丈夫是“美人如花”。所以尽管“美人”可以成为各种人或事物的象喻,可是它表层的、第一层的含义仍然是男子思念女子。所以第一首诗是写男子怀念女子。因此,《唐诗三百首》把这两首《长相思》排在一起很有意思。第一首说“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写的是秋天;第二首说“愿随春风寄燕然”,写的是春天,这也是很妙的。这两首诗,一首写秋天,一首写春天;一首写男子对女子的怀念,一首写女子对男子的怀念。在中国,凡是春与秋对举的时候,就有一种周遍的意思,是包括了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所有的日子。也就是说,那种相思是长存永在的。因此,这样的排列就更突出了作者所写的这种相思已经超越了写实而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

事实上,李白的《长相思》和《行路难》都具有超越现实的、象喻的含义,因为他所写的,都是一种追求向往的感情。但同样是追求向往,不同诗人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孟浩然和李白都追求为世所用,孟浩然是怎么说的?他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还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同样是求仕,孟浩然写得就比较落实,而且有一种乞求的口吻。可是你再看看人家李白是怎么写的?《长相思》说,“美人如花隔云端”——多么美丽,多么高远;《行路难》说,“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多么飞扬,多么潇洒!

现在,我先来讲第一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从表面看起来这是很寻常的两句话,但实在写得很好。所谓“长相思”,是永远也不断绝、不改变的相思。而“在长安”,是谁在长安?是怀念人的这个人在长安,还是被怀念的那个人在长安?这又是中国诗歌的另外一个妙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学者William Empson写了一本书叫Seven Types of Ambiguity,ambiguity这个词的意思是“暧昧”或“模糊不清”。作者认为,这种ambiguity的现象有时候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使诗有了更丰富的、可以同时并存的多方面含义。李太白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其含义都是两层的:他可以是写男女的相思怀念,也可以是写对理想的追求向往;可以是思念人的人在长安,也可以是被思念的人在长安。而长安是什么?长安是国家的首都啊!所以仅仅“长安”就又有了两层意思:它可以是现实中的男女相思,也可以是对朝廷和君主的某种思念。而且还不仅如此,这两句还直接给人一种声音的美感。两个“长”字,使你从直觉上觉得这相思果然是很长,很长。“长相思,在长安”,那种相思相念的悠远缠绵之意都表现出来了;那种寄托象征的意思也都表现出来了。

“络纬秋啼金井阑。”“络纬”是秋天的一种昆虫,俗名纺织娘。什么是“金井阑”?古代没有自来水,但一般人家都有井,井周围一般有铁栏杆。古人常常把铁的东西都美称为金,如铁的铠甲就叫“金甲”,所以铁的井栏杆就叫“金井栏”。“阑”,同“栏”。纺织娘的声音本来可以说“鸣”,可以说“叫”,但他用了个“啼”字。“啼”也是鸣,可是“啼”还有一个意思是“哭泣”。所以他不用“鸣”而用“啼”,就使人感到这种昆虫的叫声是很凄凉的,好像哭泣一样。而在中国旧诗的传统中,一提到“金井”,往往就有秋天的象征。所谓“金井梧桐”,你一看到这些词,就会有秋天的感觉。我们常说,写诗要“情景相生”。你说你有一百二十万分的怀念,我们无法感受到你那是怎样一种怀念。要想把读者带到你相思怀念的环境中去,就要有景。你的“情”和“景”要互相生发,才能够感动读者。“络纬秋啼金井阑”就是写景了。这句是写窗外的景,是耳闻。而下边一句“微霜凄凄簟色寒”则是窗内的景,是眼见。什么是“簟色”?“簟”,是床上铺的竹席。这个“色”不仅仅是颜色。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一种事物整体感觉的呈现。夏天天气热,你看到床上铺着竹席就感到凉快;秋天天气渐渐凉了,你床上铺的竹席还没有撤换,这时候它给你一个整体的感觉就是寒冷,你不用摸它就觉得冷。你看,李太白写诗的效果真是好。刚才我说这两首诗一首写秋一首写春,包含有周遍的意思。而这里一句写窗外的耳闻,一句写窗内的眼见,也产生一种周遍的意思。就是说,不管窗外还是窗内,不管耳闻还是眼见,到处都是凄清寒冷的。这就造成了一种很强烈的效果。而且“簟色寒”这三个字之中还含有一个暗示:席子是铺在床上的,席子的寒冷暗示了床上的空旷和寒冷,而床上的空旷和寒冷又暗示了征人和思妇的孤单和不得团圆。

所以下边就说了,“孤灯不明思欲绝”。“思”,是接着第一句“长相思”的“思”。“欲绝”,是相思到极点已经要绝望了的样子。这“孤灯不明”好像是说闺房之中的女子对着孤灯思念丈夫。然而那也不是绝对的,男子也可以对着孤灯思念妻子。所以这里又有一种模糊不清的ambiguity,是多义的。这是在屋里,接下来就要向外边望一望,“卷帷望月空长叹”。“帷”是帐子,把帐子卷起来看一看天上的明月。为什么?这是一个反衬的对比。苏东坡《水调歌头》说,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另外古人还说,“隔千里兮共明月”。相隔千里的两个人互相之间不能见面,但有一个东西是他们能共同看见的,那就是天上的月亮。所以在怀念人的时候,很多人都写相思望月。两个人在千里之外都看着同一个月亮,这只能更增加相思怀念之苦,所以是“空长叹”。于是,接下来很容易就过渡到“美人如花隔云端”。不管那“美人”是一个男子也好,是一个女子也好,是一种理想追求也好,总而言之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象喻。“美人如花”是明喻,说女人美得像花一样,那是很俗的比喻,然而这四个字放在这首诗里却使人觉得非常美好,因为它后边隐藏着多层的含义,并不给人滥俗的感觉。“美人如花隔云端”——她离我这么遥远!而且还不光是遥远,其中还有许多的阻隔,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青冥”,“青”是天的颜色;“冥”有深远的意思。这个“渌”和“绿”不一样,“绿”是说颜色,而“渌”是指水的清澈。天上那一片深蓝色深得看不见尽头,我没有办法飞上去;而地上又有那么多江河的阻隔,我也没有办法超越。而且,“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但我的人到不了你那里,就是我的魂都飞不到你那里!因此,这种追求就是永远也不能实现的了。所以就“长相思,摧心肝”!“摧”是摧折、毁伤的意思。这种永不断绝的相思,就足以使人肠断心碎,足以毁伤一个人赖以生存的信念。

下边我们来看《行路难》。李白的《行路难》一共有三首,我们只看其中的第一首。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李白,你一定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才是完整的。他有他飞扬潇洒的一面,也有他悲哀的一面。他的这两面,也许在《行路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的人写悲哀就是悲哀,可李太白不是的,他总是把他的悲哀寂寞写得飞扬潇洒。我们看这首诗开头的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樽”是黄金做的酒杯,这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在唐朝恐怕没有多少人有资格用金樽来喝酒。“清酒”是清醇的酒,有的本子作“美酒”,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成句: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由于是用成句,所以这“十千”不一定就是唐代的酒价,他只是说这酒是价钱最贵的好酒。“玉盘”是玉制的盘子,“珍羞”是珍美的菜肴。“直”,在古代与“值”是通用的。“万钱”也不一定是实指,也是表示价钱很贵的意思。你看他重重叠叠罗列了这么多好东西,若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了这种享受早就满足了。因为普通人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物质上的满足。然而李太白不是,他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有这么好的酒,有这么好的菜,可是我放下我的酒杯和筷子,没有心情享用这些好东西。你看,这就是李太白!他一下子飞起来,一下子又落下去。古代诗人提起剑,往往是和雄心壮志相联系的。南宋词人辛稼轩在他的一首《水龙吟》里说:“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稼轩的雄心壮志,是收复北方沦陷的国土。他说,当我向西北望去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把最长的宝剑,去赶走西北的浮云,收复那里的领土。李白说:“拔剑四顾心茫然。”由于他的题目是《行路难》,所以这“茫然”当然是找不到路的意思;而“拔剑”是说他的才能,也就是他的雄心壮志。这“拔剑”和“茫然”结合得很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我不是一个没有才能和雄心壮志的人,我也有我的宝剑,可是我向哪里去施展我的才能?有谁用我的剑?前边哪一条路是我可以走的路?那么,为什么前边没有他走的路呢?因为每一条路都堵塞住了,都是走不通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说,我想要渡过黄河,可是黄河已经冰封了。既然水路走不通,那么就走陆路好了。可是,我要登上太行山,太行山上的路也完全被冰雪覆盖了。这两个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而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的就是行路难。如果是一般人写这首诗的话,接下来一定是悲哀啦、肠断啦之类的,但人家李白不是这样。他说什么?真是很妙的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太白写诗写得真是好,他把他的悲哀失意都写得这样飞扬、美丽!这两句诗,其文字的姿态和内容完全是相反的。他说,既然没有路,那么就不要走好了,舒舒服服过悠闲的日子岂不很好?我可以在美丽的溪水边钓鱼;有的时候我就梦见我坐着一只船飞上天去,飞过了太阳的旁边。刚才我说,这首诗从一开始就一下子飞起来,一下子落下去,而现在从表面上看,这两句是又飞起来了。不过,这只是从它们意态、声音的潇洒飞扬来判断的。它们实在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你知道这里边隐含着的两个典故你就会明白:潇洒飞扬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内容实在是失意的悲哀。

姜子牙的故事是大家都知道的,他名尚,字子牙。但有人也叫他吕尚。那是因为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上古时代,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吕尚八十多岁的时候还没有得到一个被任用的机会,所以他就在渭水的磻溪垂钓,结果在那里遇到文王,文王任用了他,他才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来他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伊尹的故事大家可能也知道,他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开创了商朝。据古代传说,伊尹在将要遇到商汤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所以你看,李白他是在碧溪旁闲适地钓鱼吗?不是,他是用了姜太公的典故,而下一句他是用了伊尹的典故。他希望能够像姜太公遇到文王、伊尹遇到商汤一样得到一个仕用的机会,他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两位古人一样建立不世的功业。与此同时,这两句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说,让我过这种闲散的生活我是不甘心的,即使我在碧溪边垂钓的时候,我也会梦见乘船跑到天上去。“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忽复”两个字,用得非常好。所谓“忽复”,是我想忘记都不能忘记,想摆脱都不能摆脱。我坐下来垂钓本来是想努力摆脱那种仕用的念头,可是我没有办法,我明知那种念头只能给我带来痛苦,可是我摆脱不掉。

所以他后边就发出了重复的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我已经说过了,这是乐府的诗题,它表面上是写旅途的艰难,实际上是写人生之途的艰难,这里尤其是写仕途的艰难。所谓“歧路”,古人说“歧路亡羊”。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道路,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很多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愉快。可是我李太白现在在什么地方?我的路在哪里?

但李太白这个人是不甘心在悲哀失意中沉没的,他总是要飞起来。你看他结尾两句写得多么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就是李太白!他不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人会永远失意。他说,总有一天我会趁着强风,冲破大浪,升起我高高的帆,渡过那遥远的大海。“长风破浪”又是一个典故。南朝宗悫少年时,他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太白自己也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还以大鹏鸟自比,写过《大鹏赋》,说它“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当它飞起的时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李白深信,这样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附:

比较阅读《玉阶怨》

《玉阶怨》也是一个乐府旧题,内容都是写贵族女子或宫中女子的哀怨。所谓“玉阶”,是玉石的台阶,它一定是在贵族的庭院或皇宫内院。生活在这里的女子虽然不愁衣食却更不自由。她们永远处于被男子所选择、所抛弃的地位,很多人一生永远在等待。现在请大家欣赏鉴别一下三首同题诗。

玉阶怨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

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第一首诗的作者叫虞炎,南朝齐梁之间的诗人。“紫藤拂花树”中的“紫藤”,特指一种蔓生的植物,又叫藤萝;而“花树”是泛指有花的树。这两个名词不能使读者产生某种集中的、定向的感动。下一句中的“黄鸟”和“青枝”也是如此,虽然有色彩有形象,但它们是破碎的,不能集中起来传达一种感情。为了做比较,我们可以看杜甫的两句写景的诗:“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杜甫这两句诗写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作为谏官,他曾给肃宗提了很多意见,肃宗不但不接受,反而准备贬谪他。他独坐在曲江江头,闷闷不乐,写了这首《曲江对酒》。这时候春天已过,他所看到的是桃花柳絮纷纷而落,黄莺白鹭相逐而飞。这两句诗,在句法之中就形成了一种感发作用,把杜甫心中的迷茫和寂寞表现出来了。你要是设身处地于他的情景之中,也会被感动。

而“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这两句,不仅形象的感发不集中,而且所用的动词也不好。“拂”是飘拂,一定要很长很柔软的、可飘动的东西才能“拂”。所以,一般提到“拂”,给人的联想就是柳。那柳条的飘动就撩起一种春天的感情。而“紫藤拂花树”的“拂”,就不能引起这种感情。因为藤给人的联想不是“拂”,而是“缠”,藤是一种只能攀缘缠绕的植物。“黄鸟度青枝”的“度”字也不好,是飞过去了,还是在树枝上散步、慢慢地走过去?

下边两句虞炎说:“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他说,我因怀念你而叹息,在我叹息的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了。这两句的缺点是什么?缺点在于他是说明,而不是呈现。他只是说:“我悲哀痛苦,我流泪了。”并不能引起读者的感动。再加上他前边的形象又那么破碎,因此不能把读者带入他所要表现的气氛之中。

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第二首《玉阶怨》的作者是谢朓。“夕殿下珠帘”所传达的是什么?是一种对爱情的期待与盼望。“夕殿”“珠帘”和“玉阶”相呼应,是美丽的、奢华的,但又是隔绝的、寂寞的。“流萤飞复息”,是萤火虫在这里亮一下,又在那里亮一下。这是黑暗和寂寞之中一个光影的出现,它与人何干?在寂静中的一个声音,在黑暗中的一点闪光,正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它使你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感动。所以,这“流萤飞复息”那一点点光亮的闪动,就成了这女子内心感发的来源。“长夜缝罗衣”写得也很好。我们常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所以是“长夜”。这个女子在相思在等待,因此就不能成眠。而她在这长夜之中做什么?是“缝罗衣”。“罗”,是多么轻柔、精致、贵重的一种衣料;“缝”,是多么女性化的一种动作,缝的动作是何等反复,何等缠绵。而“缝”了多久?是“长夜”,整个的不眠之夜。所以,谢朓诗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情景,都是引起相思感情的一种因素。它们集中起来,就引出了最后一句,“思君此何极”。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之中,我对你的相思怀念是没有尽头的。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第三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把相思怀念的现实情事提升了,使它产生了一种有象征意味的意境。小诗里有很多形象:“玉阶”“白露”“水精帘”“玲珑”的“秋月”,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晶莹、寒冷、皎洁的特质,于是,所有这些形象就结合成了一个整体的背景,形成了一种晶莹的、寒冷的、皎洁的意境。

“玉阶生白露”的“生”字用得极好,“生”有生长、增加、进行的意思,是说台阶上的露水越来越浓重了。而白露的增生意味着什么?第一是寒冷的增生,第二是时间的增生,第三是由此而来的怨情的增生。而这个“生”字,就生发出下一句的“久”字。这女子为什么在玉阶上站这么久?因为她有所期待。“侵罗袜”是露水湿透了女子的罗袜。那么她为什么要伫立良久,任凭白露的侵袭呢?这就表现了一种不肯放弃的忠贞和期待。“却下水精帘”,放下帘子是暗示期待的落空。谢朓的“珠帘”只是衬托了那种美丽、奢华而又隔绝、寂寞的环境,而李白是“水精帘”。“水精”就是水晶。水晶的品质是皎洁的、晶莹的,同时又是坚硬的。也就是说,同样写相思和寂寞,但李白在传达感情的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品质。末句中的“望月”是什么意思?中国诗人常把望月和怀人放在一起,“望”字有多层的意思,首先是眼中所望,然后是心中所望。在望而不得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一种怨情,这怨情也可以叫作“怨望”。而且,“望”与“秋月”的结合,就使所思念的对象产生了一种升华,使人感到他是那么光明皎洁,那么高远。这里边,就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使人产生一种对光明皎洁的向往。

所以说,三首相同内容的诗,虞炎那一首是失败的。谢朓在传达感情上是成功了,但他所传达的只是题内之意,他写女子的怨情就是女子的怨情,并不给读者以更高远的联想。李白的《玉阶怨》不但传达了题内之意,而且可以引起读者的题外之想。也就是说,他创造出一种思想感情的境界,能够使读者的内心也为之生发、感动。这就是李太白的诗之所以好的缘故。

赞(0)
分享到: 更多 (0)

本栏目分享各类证书的报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