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内容简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纽约时报》等一线媒体争相报道,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讨论旋风。1990年5月12日,一个出身于美国东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他对父母说:“我要消失一段时间。”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国家度假区发现了一辆黄色达特桑,车主却不见踪影。1992年4月28,一位司机遇到一个搭便车的年轻人,说他要去阿拉斯加。1992年9月6日,几名猎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辆废弃的公交车内发现一具尸体,没人知道他是谁,来自何处,为什么在那儿。是什么让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放弃大好前途、离开爱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进荒野?如果金钱、名誉和安稳的生活都不能给我们幸福,究竟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编辑推荐:最杰出探险类作家成名作。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是其成名作,出版后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旋风,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以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震撼千万读者心灵。
肖恩·潘执著十年编导同名电影。《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肖恩·潘的注意,他一口气看了两遍,决定将它搬上荧幕,却一直没能得到故事主人公麦坎德利斯家人的同意。肖恩·潘等了十年,终于如愿以偿,并亲自改编。
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户外》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杨波、《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左手、《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肖恩·潘执著十年编导同名电影。《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肖恩·潘的注意,他一口气看了两遍,决定将它搬上荧幕,却一直没能得到故事主人公麦坎德利斯家人的同意。肖恩·潘等了十年,终于如愿以偿,并亲自改编。
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户外》杂志中文版总编辑杨波、《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左手、《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译者:陈宇欣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一个探索人类心灵深处某种追寻的令人震撼的故事。
——《纽约时报》
任何想流浪荒野、拥抱自然的人,都应该读这本扣人心弦的书。
——《华盛顿邮报》
——《纽约时报》
任何想流浪荒野、拥抱自然的人,都应该读这本扣人心弦的书。
——《华盛顿邮报》
名人推荐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是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有某种东西在闪光。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了如此丰富的人生体验,令我羡慕不已。
——肖恩·潘
我一直坚信,人从自然中来,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亲近自然的天性。在国内各地游荡途中,我结识众多的当地人,他们或是马夫、向导、山民、猎人,或是与我萍水相逢的酒友、同车路人,不少人曾这样叹息:“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像你一样登山、探洞、滑雪、旅行……”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天性却因为各种限制无法付诸行动,人生难免遗憾。更多的人则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天性,这接近于悲剧。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荒野生存》,我相信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潜藏的天性。
——《户外》杂志(OUTSIDE中文版)总编辑 杨波
自由和梦想的口号究竟靠什么来实现,如何实现?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只在乎你眼中的世界如何。好还是不好,因为Alex这样一个切口,我们得以窥视到无比巨大的命题,几乎关系到未来走向的一个命题。感谢带来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因为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Alex
——《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 左手
乔恩·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揣测拼贴出不同的款式,然而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至于麦坎德利斯,他只是简单地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肖恩·潘
我一直坚信,人从自然中来,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亲近自然的天性。在国内各地游荡途中,我结识众多的当地人,他们或是马夫、向导、山民、猎人,或是与我萍水相逢的酒友、同车路人,不少人曾这样叹息:“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像你一样登山、探洞、滑雪、旅行……”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天性却因为各种限制无法付诸行动,人生难免遗憾。更多的人则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天性,这接近于悲剧。静下心来,读一读这本《荒野生存》,我相信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潜藏的天性。
——《户外》杂志(OUTSIDE中文版)总编辑 杨波
自由和梦想的口号究竟靠什么来实现,如何实现?这些事情的意义是什么,这只在乎你眼中的世界如何。好还是不好,因为Alex这样一个切口,我们得以窥视到无比巨大的命题,几乎关系到未来走向的一个命题。感谢带来这本书的作者和译者,因为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Alex
——《我们始终牵手旅行》作者 左手
乔恩·克拉考尔采访了麦坎德利斯生前接触过的人,探寻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种线索,以纪实的方式写成了《荒野生存》。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让大家根据各自的揣测拼贴出不同的款式,然而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们的思维,至于麦坎德利斯,他只是简单地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
——《魅力先生》主编 樊露薇
图书目录
序言一生的寻找
第一部分出走
01搭便车的男孩
02 SOS
第二部分新生
03再见,亚特兰大
04流浪,流浪
05一路向西
06生命中的空白
07贞洁无瑕的道德
08愚蠢?傲慢?疯狂?
09不同寻常的人生
第三部分追寻
10噩耗还是来了
11权威与叛逆
12无法原谅的错误
13冒险的代价
14野性的呼唤
15两个不安的灵魂
第四部分觉悟
16荒野重生
17灵魂的原乡
18真实的幸福
后记 /209
附录 克里斯·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译者后记/219
第一部分出走
01搭便车的男孩
02 SOS
第二部分新生
03再见,亚特兰大
04流浪,流浪
05一路向西
06生命中的空白
07贞洁无瑕的道德
08愚蠢?傲慢?疯狂?
09不同寻常的人生
第三部分追寻
10噩耗还是来了
11权威与叛逆
12无法原谅的错误
13冒险的代价
14野性的呼唤
15两个不安的灵魂
第四部分觉悟
16荒野重生
17灵魂的原乡
18真实的幸福
后记 /209
附录 克里斯·麦坎德利斯行程及周边地图
译者后记/219
后记
1992年春,一个男孩走进阿拉斯加荒野,再也没有走出来。
2012年春,这个男孩走进我的案头,透过纸张,我和他一起回顾了他短暂的一生,从此,他留驻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出走”、“离开”、“逃叛”、“远行”,这些带有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是20世纪一些美国年轻人的选择。现在,我们身边也渐渐有了类似的故事——有人放下看似前程似锦的工作,选择去他乡做义工;有人放弃读万卷书,选择行万里路;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极限运动这一职业……
种种选择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疑问: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自称很迷惘?为什么他们不认同父辈定义的成功?为什么他们“竟然”漠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为什么他们以出走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理想主义?
每一个问题都不容易给出答案。那么,我们不妨从细读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
这不是一本读起来感觉很顺畅的书。作者克拉考尔没有按时间顺序向你娓娓道来麦坎德利斯的一生,而是以一个调查者的视角,根据手上仅有的一点线索开始探寻,用交错的时间和空间,为你渐渐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细节甚至带有明显的想象的痕迹。
但这也正是阅读本书的乐趣所在。从翻开它的第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个窝在沙发里等着别人给你讲故事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解开麦坎德利斯死亡之谜的侦探,用你自己的推理和想象力,让麦坎德利斯在你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当你沉入他的世界,你会发现,也许,麦坎德利斯不过是另一个你,在另一个时空,代你进行了一次期待已久的远行。至于这次远行的前因与后果,付出与所得,也只有你自己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判断。
2012年春,这个男孩走进我的案头,透过纸张,我和他一起回顾了他短暂的一生,从此,他留驻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怀。
“出走”、“离开”、“逃叛”、“远行”,这些带有浓浓的英雄主义色彩的行为,是20世纪一些美国年轻人的选择。现在,我们身边也渐渐有了类似的故事——有人放下看似前程似锦的工作,选择去他乡做义工;有人放弃读万卷书,选择行万里路;有人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极限运动这一职业……
种种选择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一连串疑问:这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他们自称很迷惘?为什么他们不认同父辈定义的成功?为什么他们“竟然”漠视家庭的纽带和“责任”?为什么他们以出走的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理想主义?
每一个问题都不容易给出答案。那么,我们不妨从细读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始。
这不是一本读起来感觉很顺畅的书。作者克拉考尔没有按时间顺序向你娓娓道来麦坎德利斯的一生,而是以一个调查者的视角,根据手上仅有的一点线索开始探寻,用交错的时间和空间,为你渐渐拼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有些细节甚至带有明显的想象的痕迹。
但这也正是阅读本书的乐趣所在。从翻开它的第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个窝在沙发里等着别人给你讲故事的读者,而是一个主动解开麦坎德利斯死亡之谜的侦探,用你自己的推理和想象力,让麦坎德利斯在你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当你沉入他的世界,你会发现,也许,麦坎德利斯不过是另一个你,在另一个时空,代你进行了一次期待已久的远行。至于这次远行的前因与后果,付出与所得,也只有你自己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判断。
序言
一生的寻找
1992年4月,一个来自东海岸殷实家庭的年轻人徒步走进麦金利山以北的阿拉斯加荒野。4个月后,几个猎人发现了他腐烂的尸体。
尸体被发现后不久,《户外》杂志的编辑请我调查这个年轻人扑朔迷离的死亡经历。我了解到,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出生于华盛顿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1990年夏天,麦坎德利斯刚从埃默里大学毕业不久,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改了名,把仅有的24000美元存款捐给慈善机构,烧掉了钱包里所有的现金。完成这一切以后,他启程上路,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做一个社会边缘人,游走于北美大陆,去寻找一种原始的、超然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家人从未得到半点消息,直到人们在阿拉斯加发现他的尸体。
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份长篇报道,发表于《户外》杂志1993年1月刊。随着时间流逝,当这个故事被更新鲜的资讯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我却发现,我对麦坎德利斯依然久久不能忘怀。我忘不了他饥饿致死的事实,忘不了我和他之间某种模糊的、隐约的联系。接下来,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追溯那条带领他走向死亡的扑朔迷离的路,了解他旅行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细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理解麦坎德利斯的行为,我把他的故事扩展到更广的主题:动人心魂的荒野、高危运动对年轻人的致命诱惑以及父子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等。种种这些,都包含在你面前的这本书里。
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公正的传记作家,相反,我被麦坎德利斯传奇的一生深深吸引,无法对他的悲剧故事保持中立。在这本书里,我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叙述的影响,我想我也确实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仍要提醒读者:在描述麦坎德利斯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一些我个人年轻时的故事,这样做是希望通过我的故事从侧面解释克里斯·麦坎德利斯那些让人费解的行为。
麦坎德利斯是一个热情的年轻人,有着固执的理想主义,和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他崇拜托尔斯泰,尤其欣赏这位伟大的作家放弃毕生的财富和地位,甘愿与贫困为伍的精神。麦坎德利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着效仿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严格的道德观,他的亲朋好友觉察到了他行为的转变,先是感到惊诧,随后为他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当这个孩子最终走进阿拉斯加荒野的时候,他并没有天真地以为自己前往的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桃花源,他真正想要寻找的,是冒险、苦难和托尔斯泰式的自我放逐。而这些,正是他在阿拉斯加日夜面对的东西。
然而,麦坎德利斯没能挺过16个星期的严酷考验。若不是那么一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失误,他本可以在1992年8月默默走出阿拉斯加荒野,就像他默默走进时一样。他犯下的小失误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永远离开我们以后,他的故事成为了小报头条,而他的家人则承受着外人无法想象的丧亲之痛。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很多人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表示了关注。《户外》杂志刊载我的文章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杂志社收到的读者来信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信件表达了两种尖锐碰撞的观点:有些读者非常欣赏这个男孩的勇气和高尚情操;而另一些读者则强烈谴责他是一个鲁莽的傻瓜、一个怪胎和一个死于傲慢和愚蠢的自恋狂,根本不值得媒体广泛关注。我将在这本书里陆续表达我的观点,但我也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读者能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评价。
1992年4月,一个来自东海岸殷实家庭的年轻人徒步走进麦金利山以北的阿拉斯加荒野。4个月后,几个猎人发现了他腐烂的尸体。
尸体被发现后不久,《户外》杂志的编辑请我调查这个年轻人扑朔迷离的死亡经历。我了解到,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出生于华盛顿郊区一个富裕的家庭,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
1990年夏天,麦坎德利斯刚从埃默里大学毕业不久,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他改了名,把仅有的24000美元存款捐给慈善机构,烧掉了钱包里所有的现金。完成这一切以后,他启程上路,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做一个社会边缘人,游走于北美大陆,去寻找一种原始的、超然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家人从未得到半点消息,直到人们在阿拉斯加发现他的尸体。
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份长篇报道,发表于《户外》杂志1993年1月刊。随着时间流逝,当这个故事被更新鲜的资讯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时,我却发现,我对麦坎德利斯依然久久不能忘怀。我忘不了他饥饿致死的事实,忘不了我和他之间某种模糊的、隐约的联系。接下来,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追溯那条带领他走向死亡的扑朔迷离的路,了解他旅行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细节,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理解麦坎德利斯的行为,我把他的故事扩展到更广的主题:动人心魂的荒野、高危运动对年轻人的致命诱惑以及父子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等。种种这些,都包含在你面前的这本书里。
我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公正的传记作家,相反,我被麦坎德利斯传奇的一生深深吸引,无法对他的悲剧故事保持中立。在这本书里,我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识对叙述的影响,我想我也确实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我仍要提醒读者:在描述麦坎德利斯的故事时,我穿插了一些我个人年轻时的故事,这样做是希望通过我的故事从侧面解释克里斯·麦坎德利斯那些让人费解的行为。
麦坎德利斯是一个热情的年轻人,有着固执的理想主义,和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他崇拜托尔斯泰,尤其欣赏这位伟大的作家放弃毕生的财富和地位,甘愿与贫困为伍的精神。麦坎德利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着效仿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和严格的道德观,他的亲朋好友觉察到了他行为的转变,先是感到惊诧,随后为他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当这个孩子最终走进阿拉斯加荒野的时候,他并没有天真地以为自己前往的是一个衣食无忧的桃花源,他真正想要寻找的,是冒险、苦难和托尔斯泰式的自我放逐。而这些,正是他在阿拉斯加日夜面对的东西。
然而,麦坎德利斯没能挺过16个星期的严酷考验。若不是那么一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严重的失误,他本可以在1992年8月默默走出阿拉斯加荒野,就像他默默走进时一样。他犯下的小失误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永远离开我们以后,他的故事成为了小报头条,而他的家人则承受着外人无法想象的丧亲之痛。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很多人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表示了关注。《户外》杂志刊载我的文章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杂志社收到的读者来信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信件表达了两种尖锐碰撞的观点:有些读者非常欣赏这个男孩的勇气和高尚情操;而另一些读者则强烈谴责他是一个鲁莽的傻瓜、一个怪胎和一个死于傲慢和愚蠢的自恋狂,根本不值得媒体广泛关注。我将在这本书里陆续表达我的观点,但我也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以后,读者能对克里斯·麦坎德利斯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评价。
资
源
下
载
文件名称:荒野生存PDF电子书
下载地址:百度网盘
资源来源:网络收集
提示:网盘资源均收集于网络,只作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到原网站购买,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
请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