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以积极心理学家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家的敏锐力为你解开创意的密码,用专念创造力踢开阻碍创意的绊脚石。评价的魔咒、天赋的迷思、规则的怪圈……在埃伦·兰格6项艺术减法的启发之下,你不会再惧怕艺术创作,不会难以成为创意生活的主人。《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帮助你通过当下的事情更接近自己、回归真我,开启创意之门。我们不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生活而艺术。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感受专念创造思维的力量,为生活的艺术开启幸福之门!
《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编辑推荐:
2012年积极心理学最重要概念“专念”在艺术领域的重新解读,解开创意密码,用专念创造力踢开创意的绊脚石。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埃伦·兰格最具创思的作品。埃伦·兰格为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心理学家,她是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研究者。
30幅全彩匠心画作,全新角度体悟专念创造力。
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林正刚;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熊磊;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资深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戴林龙倾力推荐。
30幅全彩匠心画作,全新角度体悟专念创造力。
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林正刚;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熊磊;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资深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戴林龙倾力推荐。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 译者:黄珏苹
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等。在各大学术媒体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作品。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专念》、《专念学习力》等。独具匠心的画家
埃伦·兰格(Ellen J.Langer)是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幸福课导师本·沙哈尔最推崇的哈佛著名心理学家,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获得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等。在各大学术媒体上发表了70多篇学术论文及相关作品。她的著作还包括广受好评的《专念》、《专念学习力》等。独具匠心的画家
图书目录
各方赞誉Ⅰ
中文版序体验专念,拥有创意生活Ⅴ
序言开始艺术创作,就能成为艺术家
第1章专念: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
为生活而艺术
马吃热狗怎么了——专念的本质
不确定性的价值
全力投入,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
个人文艺复兴的本质
第2章专念所蕴涵的力量
专念是有形的
假装的代价
专念地演奏最吸引人
真诚地绘画更接近完美
第3章减法一踢开评价的施压
评价的潜念性
艺术的评价
评价的影响
质疑评价性的观点
区别不是评价
赞美的危险
从评价中解放出来
不停手的乐趣
打破不作为的神话
专念的力量
第4章减法二去除对错误的恐惧
不完美的趣味——错误的本质
错误与规则
错误、类别与感知
可预测的错觉
理解预测
错误的完美
第5章减法三不迷信绝对的规则
将人纳入思考
发现制定规则的情境
一种尺寸不能适合所有人
为我们的行为找到理由
绝对性与创造力
绝对性的本质
艺术的真相
第6章减法四抛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的赌博
单一视角的比较
向他人学习
抵消社会比较的影响
体验自我
第7章减法五打破天赋的迷思
是天赋还是技能
成为天才的步骤
控制天赋
专念思维的力量
第8章减法六摆脱“知”的盲点
相异中的相似
视而不见
知道得越多,越可能错过
找到视角,获得控制
第9章回到最有创意的状态
享受发现的过程
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彼此
投入的天才
创意的曝光效应
投入的条件
第10章专念的选择
决策的本质
专念的决策
后记
译者后记
中文版序体验专念,拥有创意生活Ⅴ
序言开始艺术创作,就能成为艺术家
第1章专念: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
为生活而艺术
马吃热狗怎么了——专念的本质
不确定性的价值
全力投入,创造个人的文艺复兴
个人文艺复兴的本质
第2章专念所蕴涵的力量
专念是有形的
假装的代价
专念地演奏最吸引人
真诚地绘画更接近完美
第3章减法一踢开评价的施压
评价的潜念性
艺术的评价
评价的影响
质疑评价性的观点
区别不是评价
赞美的危险
从评价中解放出来
不停手的乐趣
打破不作为的神话
专念的力量
第4章减法二去除对错误的恐惧
不完美的趣味——错误的本质
错误与规则
错误、类别与感知
可预测的错觉
理解预测
错误的完美
第5章减法三不迷信绝对的规则
将人纳入思考
发现制定规则的情境
一种尺寸不能适合所有人
为我们的行为找到理由
绝对性与创造力
绝对性的本质
艺术的真相
第6章减法四抛开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的赌博
单一视角的比较
向他人学习
抵消社会比较的影响
体验自我
第7章减法五打破天赋的迷思
是天赋还是技能
成为天才的步骤
控制天赋
专念思维的力量
第8章减法六摆脱“知”的盲点
相异中的相似
视而不见
知道得越多,越可能错过
找到视角,获得控制
第9章回到最有创意的状态
享受发现的过程
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彼此
投入的天才
创意的曝光效应
投入的条件
第10章专念的选择
决策的本质
专念的决策
后记
译者后记
序言
开始艺术创作,就能成为艺术家
我的夏天通常是在科德角半岛度过的。每当6月临近时,我都会想自己真幸运,因为身为大学教师的我,每年都会有假期。我的假期计划总是千篇一律:上午打网球,中午和朋友们一起吃午餐,下午写写东西,然后开始晚上的活动。我很少能按计划安排日程,不过有一年的夏天,我不仅偏离了计划,而且做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那天,我在镇上碰到了我的朋友简·温斯特,她是一位画家。我去找她时几乎已经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她问我有什么计划,我竟然回答说我想学画画。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有生以来,我的脑海从来没有闪现过这个念头。简不仅鼓励我,还坚持要送我几块小的画布,好让我练练手。我说一块就够了,但她坚持让我拿五块,并说:“你不要太在意第一幅作品。”还提醒我留心很快将要面对的批评。
碰巧的是,那天下午我要给另一位画家朋友弗里德带点东西,他的妻子米丽亚姆也是一位画家,我跟她提起打算学画画的事(这已经成为我面对画家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时的反应)。她回应道:“太棒了!找块大画布,开始画吧。不要管画得好不好,只要画就对了。”除了画布的尺寸,米丽亚姆和简的建议如出一辙:别让评判妨碍你。
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在自己找到的一块小木板上完成了我的第一幅作品:一个女孩骑着马,在树林里疾驰。我对这幅画的满意程度,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我不敢把这幅画拿给别人看,但又觉得非得问问别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有没有人认为这幅画还不错。于是我决定把它拿给普罗温斯敦美术用品店的老板娘看看,先前我在她那里买了第一批颜料。到她那儿时她已经不认识我了,我想以我心理学家的专业水平,应该能看出她是否真心喜欢这幅画。我不记得她具体说了什么,但确实感觉到了她是真心喜欢这幅画。现在我知道,不管当时她说什么,我都已经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不会放弃,会一直画下去,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慢慢地我从木板转移到画布,首次尝试是在画布上画一匹欢快地用后蹄击掌的马。我很喜欢看自己画的马,于是画了一幅又一幅。我还画过一匹安静地站在篱笆两侧的马,有趣的是,我完全没有发现这匹马的姿态不切实际。我全心全意地投入,热爱绘画时的每分每秒,后来我爱上了分析,试图找出自己画这些画的原因。
有位好朋友看过我的第一幅作品——马背上的女孩之后,评价道:“后来的画始终没有第一幅好。”我并不认为她是有意泼冷水,而相信她是真的喜欢那幅画。事实上,我也因此明白了,第一幅画可能是最好的缘由。虽然后来的画确实更有计划性,因为我在画第一幅画时非常专念,在画马背上的女孩时,我完全关注当下,不做评价,也没有潜念地遵从任何规则,我没法遵从,因为对绘画的规则我一无所知。
在我的前两本书《专念》(Mindfulness)和《专念学习力》(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中,我比较了潜念和无意识,并探讨了潜念的生活会让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传统的观念认为,无意识状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回避了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事情,由此我们才会视而不见。但潜念的产生则多因心不在焉,并非刻意而为。倘若潜念地生活,我们便看不见、听不到、品尝不到,也无法体验到许多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心不在焉,让我们忽略了太多周围的事物。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便是帮助我们从极度的潜念提升到更专念的生活的方法之一。如果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艺术活动,你就会发现专念是多么令人生机勃勃。一旦有了专念的体验,内心的警铃就能在潜念悄悄入侵之际,随时提醒我们。
虽然这听起来很不错,我们也很想尝试新活动,但大多数人仍不敢迈出第一步。许多人在追求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时,会忽略绘画、音乐或运动这类新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我们多想尝试,可是因为担心从事新活动时会出丑,便会一推再推。我在坚持画画的过程中,也体会过这种感受。
我发现很难不在乎别人对我作品的看法。我住的镇上有一位画家也画过一幅马,挂在画廊的橱窗里。我忍不住拿自己的画和她这幅又杰出又昂贵的画比较。她用的画布很大,而我的很小。她画的马瘦瘦的,弯着身子,马模马样,而我画的马大腹便便,弯着身子,有点古怪。她的画主要用紫色,我用的是柠檬绿。我不知道这些差异重不重要,所以不由地想问问别人对这两幅画的看法,想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画得更好。
显然我不是唯一有兴趣比较这两幅画的人。有三个人问过我:“你有没有看到商业街的画廊里的那匹马?你的画让我想到她的这幅。”还有一位朋友说她比较喜欢我的马,这让我难以置信,惊喜万分,可依然不知道这两幅画的根本差异是什么,或者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其中一幅胜过另一幅,但现在我有勇气去找出答案了。
我去画廊打听这位画家,据说她是一个“严肃的”女人。经过一些思考,我发现喜欢我的马的人似乎都“比较快乐”,而不是“严肃”。这么说是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这两匹马既没有微笑,也没有皱眉,它们在这方面的差异非常不明显。于是我开始思考意识与偏好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专念有多少能转移到画布上?
记得几年前,我尚未开始画画时,曾拜访过一位住在纽约的朋友,菲莉丝·卡茨。她的住处非常宽敞,摆满了美丽的装饰品,让人印象深刻;墙上挂满了壮观的画作,有些非常特别。我拜访的当天晚上,菲莉丝在家举办了一个心理学组织的委员会议。尽管心理学家们陆续到达,但我仍坚持让她看我几分钟前拍的小马短片。我太兴奋了,等不到会议结束便独自去了书房,把录像带放入她新买的录像机里。因为不知道哪个按钮是开始键,就把所有按钮按了个遍。录像开始播放了,小马的每个动作都伴着亲切的解说。我不小心按下的某个按钮,将录像中的解说通过喇叭传遍了公寓。在书房外面,心理学家们以为这是“艺术展”的一部分,于是一面观赏着菲莉丝的画作,一面听着描述小马诞生的解说。
录像结束后,我听到了心理学家们对这场“艺术展”的讨论。讨论非常吸引人,关于小马一出生就能站着的解说让他们理解了艺术。
这些经验使我相信,凡是专注投入的一切都是迷人的,无论“官方”人士是否称之为艺术。只要我们不在乎评价,就可以马上用专念的眼光来欣赏世界。只要我们停止自我评判,艺术创作就会变得更可行,但难就难在如何说服自己不去评判。我的学生兼朋友索菲亚·斯诺来科德角拜访我时会和我一起画画。索菲亚从小就擅长绘画,我对她说,恐怕自己画得没有她那么好。她便拿我在哈佛课堂上说过的话反驳我:评价是依据环境而做出的,因此无论是好评还是恶评,都可能是潜念的结果。
一想到美术馆里的大多数画作在当时都得不到认可,我们便更能放下对“评价”的担忧了。1863年,一场重要的画展淘汰了数千幅参选画作,其中包括莫奈的重要作品《草地上的午餐》,画中描绘的是一位现代女子,而不是古典画中较常见的仙女。“专家们”并不认可这幅画的价值,批评莫奈没有遵循传统的艺术理念,并将这幅画贬为反学院派的粗俗之作。批评家攻击莫奈所选择的画法可能是因为画作的内容,他选择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摒弃了中间色调,这惹恼了学院派。然而,正是《草地上的午餐》,以及莫奈的另一幅作品《奥林匹亚》标志着印象派的兴起。艺术界的每一场新运动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人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前的偏好或观点。
我暂且不再画马,开始转而画带有人物的风景。我对画作中的心理意义有着无穷的兴趣。我画过好朋友南希和我坐在窗边的椅子上,这是我的第一幅有“真实”内容的画。椅子就在我的面前,我开始描绘我俩坐在老地方,一边看书,一边欣赏晨光的图景。当我退后看画时,不由大吃一惊。图画无不展现出往常的情景:地板向她那边倾斜,她正想看书,而我正忙着跟她聊天,手里虽然拿着书,但注意力早不在那儿了。
至今,我仍对画作中的心理意义感到吃惊。一天晚上,我在上床睡觉前打电话给我的朋友伊莱恩。她说她刚洗完澡,我说很羡慕她能在一天结束时,洗个澡轻松一下。她马上回应我:“起来,去洗个澡吧。”尽管这是个好主意,但我已经宣布一天结束了,所以还是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6点起床,几乎马上就开始画画。我专念地画,热爱画画的每分每秒,不打草稿,也不去想训练有素的画家会建议我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快画完的时候,我退后看着画布,发现自己画了一个女人刚刚画完一幅画,画里是一个嘴里叼着烟,需要刮个胡子、洗个澡的男人。于是我放下画笔,走进浴室,打开水龙头。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男人是我心里一个需要洗澡的人的缩影。虽然我不确定绘画是否代表了某种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画完后的专念分析让我想去洗个澡。
尽管这本书比《专念》和《专念学习力》更个人化,但专业的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我对心理学领域既定的知识提出了质疑,并提供了另类的观念,尤其是在社会比较理论、天赋理论,以及决策理论方面。
专念创造力丰富并提升了我的生活。专注于绘画所带来的乐趣让我对绘画,以及专念地分析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激情。最重要的是,只要暂时抛却评价,投入到新的创作活动中,每个人都能过更专念、更有益的生活,这就是我想通过本书告诉读者的。
我的夏天通常是在科德角半岛度过的。每当6月临近时,我都会想自己真幸运,因为身为大学教师的我,每年都会有假期。我的假期计划总是千篇一律:上午打网球,中午和朋友们一起吃午餐,下午写写东西,然后开始晚上的活动。我很少能按计划安排日程,不过有一年的夏天,我不仅偏离了计划,而且做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那天,我在镇上碰到了我的朋友简·温斯特,她是一位画家。我去找她时几乎已经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雨。她问我有什么计划,我竟然回答说我想学画画。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有生以来,我的脑海从来没有闪现过这个念头。简不仅鼓励我,还坚持要送我几块小的画布,好让我练练手。我说一块就够了,但她坚持让我拿五块,并说:“你不要太在意第一幅作品。”还提醒我留心很快将要面对的批评。
碰巧的是,那天下午我要给另一位画家朋友弗里德带点东西,他的妻子米丽亚姆也是一位画家,我跟她提起打算学画画的事(这已经成为我面对画家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时的反应)。她回应道:“太棒了!找块大画布,开始画吧。不要管画得好不好,只要画就对了。”除了画布的尺寸,米丽亚姆和简的建议如出一辙:别让评判妨碍你。
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在自己找到的一块小木板上完成了我的第一幅作品:一个女孩骑着马,在树林里疾驰。我对这幅画的满意程度,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我不敢把这幅画拿给别人看,但又觉得非得问问别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有没有人认为这幅画还不错。于是我决定把它拿给普罗温斯敦美术用品店的老板娘看看,先前我在她那里买了第一批颜料。到她那儿时她已经不认识我了,我想以我心理学家的专业水平,应该能看出她是否真心喜欢这幅画。我不记得她具体说了什么,但确实感觉到了她是真心喜欢这幅画。现在我知道,不管当时她说什么,我都已经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不会放弃,会一直画下去,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慢慢地我从木板转移到画布,首次尝试是在画布上画一匹欢快地用后蹄击掌的马。我很喜欢看自己画的马,于是画了一幅又一幅。我还画过一匹安静地站在篱笆两侧的马,有趣的是,我完全没有发现这匹马的姿态不切实际。我全心全意地投入,热爱绘画时的每分每秒,后来我爱上了分析,试图找出自己画这些画的原因。
有位好朋友看过我的第一幅作品——马背上的女孩之后,评价道:“后来的画始终没有第一幅好。”我并不认为她是有意泼冷水,而相信她是真的喜欢那幅画。事实上,我也因此明白了,第一幅画可能是最好的缘由。虽然后来的画确实更有计划性,因为我在画第一幅画时非常专念,在画马背上的女孩时,我完全关注当下,不做评价,也没有潜念地遵从任何规则,我没法遵从,因为对绘画的规则我一无所知。
在我的前两本书《专念》(Mindfulness)和《专念学习力》(The Power of Mindful Learning)中,我比较了潜念和无意识,并探讨了潜念的生活会让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传统的观念认为,无意识状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回避了会引起我们痛苦的事情,由此我们才会视而不见。但潜念的产生则多因心不在焉,并非刻意而为。倘若潜念地生活,我们便看不见、听不到、品尝不到,也无法体验到许多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心不在焉,让我们忽略了太多周围的事物。开始从事艺术活动,便是帮助我们从极度的潜念提升到更专念的生活的方法之一。如果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艺术活动,你就会发现专念是多么令人生机勃勃。一旦有了专念的体验,内心的警铃就能在潜念悄悄入侵之际,随时提醒我们。
虽然这听起来很不错,我们也很想尝试新活动,但大多数人仍不敢迈出第一步。许多人在追求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时,会忽略绘画、音乐或运动这类新的创造性活动。无论我们多想尝试,可是因为担心从事新活动时会出丑,便会一推再推。我在坚持画画的过程中,也体会过这种感受。
我发现很难不在乎别人对我作品的看法。我住的镇上有一位画家也画过一幅马,挂在画廊的橱窗里。我忍不住拿自己的画和她这幅又杰出又昂贵的画比较。她用的画布很大,而我的很小。她画的马瘦瘦的,弯着身子,马模马样,而我画的马大腹便便,弯着身子,有点古怪。她的画主要用紫色,我用的是柠檬绿。我不知道这些差异重不重要,所以不由地想问问别人对这两幅画的看法,想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画得更好。
显然我不是唯一有兴趣比较这两幅画的人。有三个人问过我:“你有没有看到商业街的画廊里的那匹马?你的画让我想到她的这幅。”还有一位朋友说她比较喜欢我的马,这让我难以置信,惊喜万分,可依然不知道这两幅画的根本差异是什么,或者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其中一幅胜过另一幅,但现在我有勇气去找出答案了。
我去画廊打听这位画家,据说她是一个“严肃的”女人。经过一些思考,我发现喜欢我的马的人似乎都“比较快乐”,而不是“严肃”。这么说是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字眼。这两匹马既没有微笑,也没有皱眉,它们在这方面的差异非常不明显。于是我开始思考意识与偏好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专念有多少能转移到画布上?
记得几年前,我尚未开始画画时,曾拜访过一位住在纽约的朋友,菲莉丝·卡茨。她的住处非常宽敞,摆满了美丽的装饰品,让人印象深刻;墙上挂满了壮观的画作,有些非常特别。我拜访的当天晚上,菲莉丝在家举办了一个心理学组织的委员会议。尽管心理学家们陆续到达,但我仍坚持让她看我几分钟前拍的小马短片。我太兴奋了,等不到会议结束便独自去了书房,把录像带放入她新买的录像机里。因为不知道哪个按钮是开始键,就把所有按钮按了个遍。录像开始播放了,小马的每个动作都伴着亲切的解说。我不小心按下的某个按钮,将录像中的解说通过喇叭传遍了公寓。在书房外面,心理学家们以为这是“艺术展”的一部分,于是一面观赏着菲莉丝的画作,一面听着描述小马诞生的解说。
录像结束后,我听到了心理学家们对这场“艺术展”的讨论。讨论非常吸引人,关于小马一出生就能站着的解说让他们理解了艺术。
这些经验使我相信,凡是专注投入的一切都是迷人的,无论“官方”人士是否称之为艺术。只要我们不在乎评价,就可以马上用专念的眼光来欣赏世界。只要我们停止自我评判,艺术创作就会变得更可行,但难就难在如何说服自己不去评判。我的学生兼朋友索菲亚·斯诺来科德角拜访我时会和我一起画画。索菲亚从小就擅长绘画,我对她说,恐怕自己画得没有她那么好。她便拿我在哈佛课堂上说过的话反驳我:评价是依据环境而做出的,因此无论是好评还是恶评,都可能是潜念的结果。
一想到美术馆里的大多数画作在当时都得不到认可,我们便更能放下对“评价”的担忧了。1863年,一场重要的画展淘汰了数千幅参选画作,其中包括莫奈的重要作品《草地上的午餐》,画中描绘的是一位现代女子,而不是古典画中较常见的仙女。“专家们”并不认可这幅画的价值,批评莫奈没有遵循传统的艺术理念,并将这幅画贬为反学院派的粗俗之作。批评家攻击莫奈所选择的画法可能是因为画作的内容,他选择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摒弃了中间色调,这惹恼了学院派。然而,正是《草地上的午餐》,以及莫奈的另一幅作品《奥林匹亚》标志着印象派的兴起。艺术界的每一场新运动都上演着类似的故事,人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当前的偏好或观点。
我暂且不再画马,开始转而画带有人物的风景。我对画作中的心理意义有着无穷的兴趣。我画过好朋友南希和我坐在窗边的椅子上,这是我的第一幅有“真实”内容的画。椅子就在我的面前,我开始描绘我俩坐在老地方,一边看书,一边欣赏晨光的图景。当我退后看画时,不由大吃一惊。图画无不展现出往常的情景:地板向她那边倾斜,她正想看书,而我正忙着跟她聊天,手里虽然拿着书,但注意力早不在那儿了。
至今,我仍对画作中的心理意义感到吃惊。一天晚上,我在上床睡觉前打电话给我的朋友伊莱恩。她说她刚洗完澡,我说很羡慕她能在一天结束时,洗个澡轻松一下。她马上回应我:“起来,去洗个澡吧。”尽管这是个好主意,但我已经宣布一天结束了,所以还是睡觉了。第二天早上,我6点起床,几乎马上就开始画画。我专念地画,热爱画画的每分每秒,不打草稿,也不去想训练有素的画家会建议我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快画完的时候,我退后看着画布,发现自己画了一个女人刚刚画完一幅画,画里是一个嘴里叼着烟,需要刮个胡子、洗个澡的男人。于是我放下画笔,走进浴室,打开水龙头。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男人是我心里一个需要洗澡的人的缩影。虽然我不确定绘画是否代表了某种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画完后的专念分析让我想去洗个澡。
尽管这本书比《专念》和《专念学习力》更个人化,但专业的读者可以从中发现,我对心理学领域既定的知识提出了质疑,并提供了另类的观念,尤其是在社会比较理论、天赋理论,以及决策理论方面。
专念创造力丰富并提升了我的生活。专注于绘画所带来的乐趣让我对绘画,以及专念地分析自己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激情。最重要的是,只要暂时抛却评价,投入到新的创作活动中,每个人都能过更专念、更有益的生活,这就是我想通过本书告诉读者的。
名人推荐
我认为大家应该本着“no idea is a bad idea”的精神,去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让别人多说说观点,而不是去评论他人,强调对错,这样其实更有乐趣。《专念创造力》不仅提倡关注自身,还教我们理解他人,多理解别人也是很好的拓展自己视野的方法。
——林正刚 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
那些在正声学画的孩子们,通常年龄越小的画得越好,六七岁的小小孩更专注、大胆,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大一点的孩子(10岁左右),就很容易犹豫,不自信,在意别人的评价。长大的过程也是被束缚的过程,《专念创造力》是一本能让你摆脱束缚的好书。
——熊磊 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
兰格继《专念》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专念与创造力的关系,这种创造力不仅能用在艺术创作中,更能让我们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充满惊喜和活力。专念是穿越生命的利器。
——戴林龙 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资深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
埃伦·兰格无疑是当今最具创造力的人士之一,《专念创造力》是她又一部极具突破性的作品。兰格借助科学研究和个人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追求专念创造力能带来绝妙生活,以及如何去追求。这本书的智慧和魅力让每个人都无法抗拒。
——迪帕克·乔普拉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作者
无论在绘画、写作还是生活中,兰格博士都是一位圆满完成个人文艺复兴的女士,在《专念创造力》中,她深刻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提高专念创造力。
——贝蒂·弗里丹 《女性的奥秘》作者
埃伦·兰格不拘常规的独创性思想,唤醒了惧怕失败、不敢放手尝试的人们。这本书让人跃跃欲试,尝试着去成为像兰格一样的艺术家。
——罗伯特·扎荣茨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
这本书写的是专念创造力,而它本身就是专念创造力的产物。它没有夸下海口,说能释放你内在的米开朗基罗,但它仍可令你叹为观止,能帮助你摆脱束缚。
——贾斯廷·卡普兰 普利策奖获得者 《克莱门斯先生与马克·吐温》作者
《专念创造力》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作品。埃伦·兰格创新性地研究了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限制了自己创造力的发挥,敏锐地洞察出潜念让人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并且指出专念创造力如何帮助人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尤其是那些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林正刚 前思科中国区总裁,刚逸领导力公司CEO,企业教练和管理专家
那些在正声学画的孩子们,通常年龄越小的画得越好,六七岁的小小孩更专注、大胆,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大一点的孩子(10岁左右),就很容易犹豫,不自信,在意别人的评价。长大的过程也是被束缚的过程,《专念创造力》是一本能让你摆脱束缚的好书。
——熊磊 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
兰格继《专念》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专念与创造力的关系,这种创造力不仅能用在艺术创作中,更能让我们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生活,充满惊喜和活力。专念是穿越生命的利器。
——戴林龙 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资深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快乐工作倡导者
埃伦·兰格无疑是当今最具创造力的人士之一,《专念创造力》是她又一部极具突破性的作品。兰格借助科学研究和个人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追求专念创造力能带来绝妙生活,以及如何去追求。这本书的智慧和魅力让每个人都无法抗拒。
——迪帕克·乔普拉 《成功的七大精神法则》作者
无论在绘画、写作还是生活中,兰格博士都是一位圆满完成个人文艺复兴的女士,在《专念创造力》中,她深刻阐述了为什么以及如何提高专念创造力。
——贝蒂·弗里丹 《女性的奥秘》作者
埃伦·兰格不拘常规的独创性思想,唤醒了惧怕失败、不敢放手尝试的人们。这本书让人跃跃欲试,尝试着去成为像兰格一样的艺术家。
——罗伯特·扎荣茨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
这本书写的是专念创造力,而它本身就是专念创造力的产物。它没有夸下海口,说能释放你内在的米开朗基罗,但它仍可令你叹为观止,能帮助你摆脱束缚。
——贾斯廷·卡普兰 普利策奖获得者 《克莱门斯先生与马克·吐温》作者
《专念创造力》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作品。埃伦·兰格创新性地研究了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限制了自己创造力的发挥,敏锐地洞察出潜念让人们付出的高昂代价,并且指出专念创造力如何帮助人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尤其是那些想改变自己生活的人。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资
源
下
载
文件名称:心理学书籍《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电子书
下载地址:百度网盘
资源来源:网络收集
提示:网盘资源均收集于网络,只作学习和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下载后24小时之内删除!若作商业用途,请到原网站购买,由于未及时购买和付费发生的侵权行为,与本站无关。
请先
!